当前位置:首页 >共享知识库>共享知识库 > 详情

【行业解读】国家发改委807号文重磅解读:远程异地评标如何从“试验田”走向“丰产区”?

时间:2025-09-19 13:57:30浏览量:15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发布《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5〕807号),这一政策被视为对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21号文的具体落实,也是国家层面首次就远程异地评标作出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部署。

远程异地评标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15年,国办发63号文就首次提出“积极推广电子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远程异地评标已成为提升交易效率、打破地域限制、防治“熟面孔”腐败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资源共享不充分、主副场责任划分不清晰、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费用结算依据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远程异地评标机制的进一步推广。

此次出台的807号文突出几大政策亮点,为解决当下困境提供指导思路,为远程异地评标提供全面、细致的落地思路,推动其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广”。

01

专家资源全国共享,从“小圈子”到“大网络”

807号文明确提出,评标专家库组建单位要按照技术标准,确定评标专家资源共享范围,形成评标专家库共享资源目录。这意味着各地专家库将实现互联互通,评标专家资源从原来的地区性“小圈子”真正走向全国性“大网络”。这一举措将极大提高专家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欠发达地区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为真正突破传统地域利益桎梏,遏制围猎专家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实践基础。


02

平台体系多元化包容化,从“政府主导”到

“多元协同”

807号文中,将评标场所、交易系统等资源的提供主体范围框定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或其他电子交易系统运行服务机构”,这一措辞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国家正积极推动构建一个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多元交易平台协同发展的公共资源交易生态体系。并且在远程异地评标这一具体应用场景中,进一步确认了以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或其他市场主体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系统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和功能。807号文中同时提出“鼓励国有企业参照本通知开展远程异地评标”,也一脉相承地呼应了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推动国有企业采购等多元业务形态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的政策精神。


03

主副场责任明晰化,从“模糊地带”到

“权责对等”

文件首次详细规定了主场和副场的责任分工:主场负责提供电子交易系统及专业工具,副场配合完成专家抽取、身份验证、评标等一系列工作。在行政监督方面,明确由主场行政监督部门负责行政监督,副场协助配合并及时移交问题线索。这种权责对等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以往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推诿扯皮问题。


04

费用标准规范化,从“随意性”到“标准化”

807号文细化了多种情形下的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并强调收费标准要公开透明、严格执行价格管理,此举能有效解决交易中心“没有经费支持,缺乏积极性”的困扰,同时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帮助平台和场所运行机构建立长效、健康的远程异地评标活动运营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规定副场专家的劳务报酬“鼓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这一规定既保障了专家权益,也能吸引更多优质专家参与远程评标活动。


05

系统建设标准化,从“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

文件还明确指出,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搭建全国远程异地评标共享节点,按照开源、中立、共享、兼容的原则做好技术支持,并要求各地按照技术标准优化平台系统、升级设施,明确网络安全措施、数据加密备份、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和保密管理等安全防护要求。这种统一规范的要求,为解决现有远程异地评标应用系统建设标准不一、互联互通困难的问题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更为远程异地评标的全面推广奠定开放包容的技术共享基础。


06

监督管理协同化,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协作”

807号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主副场协同监督机制:专家的现场履职情况由主副场各自记录,并推送至其所属专家库组建单位进行考核管理。这种联动协作的监督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专家信息的共享互通,形成监管合力,大大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随着807号文的全面落实,远程异地评标将不再是个别地区的“试验田”,而是全国范围的“标准配置”。无论是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等交易主体,还是电子交易系统和交易场所等服务供给方,都需要尽快适应这一变化。这场由政策驱动的招投标领域核心环节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推动招投标市场向更加规范、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彤

来源:易招标学苑  

免责声明:引用会标注来源,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

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